卢秉恒院士系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人,现任大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颜永年,教授、博导,第一任清华大学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和第一任清华大学生物制造研究所所长,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美国爵硕大学(Drexel University)机械工程与力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和健康系统学院...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2010-),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快速成形制造分室主任。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
王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起步迅速、屡屡破格晋升、拥有大量学术成就的青年学者,2006年"全......
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英国焊接研究所"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部",英国沃夫汉敦大学工程系工作。...
黄卫东,男,1956年9月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6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
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先进成...
林润雄:男,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访问学者,曾去美国、日本、俄罗斯作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
何敏,山东三迪时空高级顾问,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导;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
李涤尘,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许小曙,博士,华曙高科CEO,国际3D打印制造领域知名专家,世界著名科学家,湘潭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制定世界标准的湘大人。曾获得过...
卢秉恒院士系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
卢秉恒院士,1945年2月出生。 1967年本科毕业,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Michigan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及客座研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担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及陕西省快速成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卢秉恒教授任"十·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机械工艺协会快速成形分会理事长,全国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与数控研究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卢秉恒教授在国内倡导开拓了快速成形制造、生物制造工程、农业节水灌水器件快速开发、微压印光刻制造等技术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领导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及省市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1项。主持完成的"快速成型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设备"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获2005年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表彰,2001年在香港获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发表论文300多篇。
卢秉恒教授任"十·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机械工艺协会快速成形分会理事长,全国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与数控研究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卢秉恒教授在国内倡导开拓了快速成形制造、生物制造工程、农业节水灌水器件快速开发、微压印光刻制造等技术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领导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及省市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1项。主持完成的"快速成型制造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设备"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获2005年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表彰,2001年在香港获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发表论文300多篇。
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工程中心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数控装备国家重大专项专职技术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纳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五" 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全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研究会理事长。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自1993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开拓光固化快速成形制造系统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其中5种设备,3类材料已形成产业化生产。该系统可以大大缩短机电产品开发周期,对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及迎接入关挑战起到重要作用。"九·五"期间,主持及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9项。"十·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和快速制造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分会副主任。承担国家"九五""十五" 重点科技攻关5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市重点项目3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近年来还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发表论文300多篇。主要著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21世纪产品快速开发技术》,《RP与模具快速制造》,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1.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激光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开发,250万元,1995.10-1999.6,第一完成人。
2.陕西省"九五"重点攻关,激光快速成型关键技术攻关研究,64万元,1995.7-1997.7,第一完成人。
3.国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西北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50万元,1999-2000,第一完成人。
4.西安交通大学教育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快速响应制造,400万元,2000.3-2002.12项目负责人。
5.云南省省校合作项目,激光快速成形集成系统,120万元,1999.9-2000.12第一完成人。
6.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快速成形机产业化,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投入350万元,1999.9-2000.12第一完成人。
7.西安市攻关项目,三维零件CAD模型复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15万元,1997-1999,第一完成人。
8.863计划,三维打印机的研究与开发,19万元,1999.3-2000.12,第一完成人。
9.一种微机械制造新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万元,1996.1-1998.12,第一完成人。
"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1年荣获蒋氏科技成就奖。快速成形制造若干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教授、博导,第一任清华大学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和第一任清华大学生物制造研究所所长,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及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任务。
教授、博导,第一任清华大学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和第一任清华大学生物制造研究所所长,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及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完成5台套世界级的我国重装行业和国防上急需的重型液压机,转让技术帮助企业生产数千台一万吨以下的各类液压机,创产值数拾亿。在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组织工程材料的大段骨快速成形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省、部级奖5项,拥有发明专利10项、著、译书12册,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收录21篇、EI收录47篇,几年来培养博士生35名、硕士生33名。被业界誉为"中国3D打印第一人"。
姓名 颜永年
出生 1938年1月12日
195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
1962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获优良毕业生证书
1962年~2007年 清华大学机械系,曾任机械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7.1~1988.1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访问学者
2007年退休 工作期间5次评为清华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
2008年~2012年3月 苏州昆仑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昆仑AMT)和苏州昆仑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昆仑KHM)总经理
2012年4月~至今 昆山永年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12年12月~至今 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机械工程、材料成形工艺与设备、生物制造工程
1997年——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快速成形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1年——至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 终身高级顾问
2001年——至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终身高级顾问
1998年——2009年GARPA(快速原型协会全球联盟总部美国) 中国代表
1998年——至今SCI源刊"Journal of Eng-Manufacturing"(英国) 编委
1998年——至今SCI源刊"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英国) 编委
2012年——至今清华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理事
学术研究的特点为:
70年代初即从事金属材料锻压成形工艺和设备,特别是预应力结构的重型模锻设备与工艺。沿着材料成形加工这条主线,89年即开始进行快速成形研究;98年从事生物材料的快速成形从而进入生物制造领域。至今,已形成生物制造、快速成形和重型机器三个方向,均取得很好的成绩。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重视实验和工程应用主要学术成果和业绩如下:
1、提出离散-堆积成形学原理,并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前沿生长点
(1)它是继"去除成形"(如切削加工等)和"受迫成形"(如铸、锻等)后的新型成形原理与方法。
(2)据此提出离散-堆积平台(软、硬件系统)构想,完成可实现多种RP、RM工艺的多功能快速成形系统(实验设备)在此基础上完成单功能和多功能快速成形商品化设备,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3)离散-堆积成形原理与热致相分离方法相结合可制造具有分级孔隙率的三维结构,用于人体器官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之制造。
(4)离散-堆积成形原理与细胞-材料单元的触发固化技术相结合,可按预设计将细胞受控组装成三维结构,通过体外-体内培养,而形成人体器官。
2、生物制造学术研究
本人将制造科学引入生命科学领域提出"生物制造工程"(Organism Manufacturing Eng.)学科概念和框架体系。为制造科学发展提出一个新方向。将细胞或细胞-材料视作受控组装的微滴,根据离散-堆积成形原理,组装成三维结构,用以探索活体组织、人体器官的修复与制造以及仿生产品的制造。在国家863,清华985和清华学科交叉基金支持下,2000年完成MedForm设备,2001年完成生物材料快速成形机,2002年完成TissForm设备、2004年完成细胞直写系统和细胞打印机(Cell Printing),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制造工程实验室。
3、重型机器结构强度、金属疲劳方面的学术成就
(1)提出等剪应力缠绕原理和工程计算方法
75年发表在国内刊物"重型机械"上。该理论目前已通用于全国。国际著名学者,丹麦科学院院士,丹麦科技大学T. Wanheim教授迟于本人于1977年8月在Journal of Eng. for Industry第733期发表了内容相同的论文(但无爆破验证实验)。本人2002年10月赴丹麦专访Wanheim教授,他承认事实,敬佩我们的工作。
(2)提出重型结构被预紧件与预紧件之刚度比值应与模型相等的相似准则,目前一直用于重型结构设计与工程生产部门。
(3)合作研究重型结构应力场强法的高周疲劳失效判据
(4)2003年提出智能缠绕—坎合制造原理与工程应用方法,开创了重型预应力结构设计制造的新领域。该原理与方法可大大提高重型结构的可制造性,降低运输困难和制造成本,减少制造周期,目前已在我国多台国家支撑计划重型液压机项目上应用。剖分-坎合拱型梁已广泛用于国内各类压机。
(5)作为总设计师,采用智能缠绕—坎合制造,完成了目前世界级的五台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防上急需的重型锻压设备:
4万吨板料成型压机1994年广州投产 中国最大的换热器板片成形压机
3.6万吨垂直钢管挤压机2009.7包头投产
1.5万吨闭式镦粗穿孔压机2009.7包头投产
4.0万吨航空精密模锻压机2012年西安将投产 我国最大的精密航空模锻液压机
3.0万吨核电精密模锻压机2012年昆山将投产 太平洋远东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在内,最大的具有挤压功能的模锻液压机
(6)智能缠绕—坎合制造技术转让到全国十几家企业,其中最大的是广东科达机电集团,仅2010年就生产陶瓷砖液压机(4800吨—7800吨)共1200台,创产值20亿,为陶瓷压机世界的世界之最。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美国爵硕大学(Drexel University)机械工程与力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和健康系统学院Albert Soffa 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生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组织工程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得到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联邦航空局(FAA), 美国国防部(DoD)、美国陆军研究所(ARL)和生物制造企业(强生集团, Therics)等科研经费资助逾550 万美元, 其中作为首席(PI)完成15 项科研项目, 包括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辅助组织工程重点项目。共发表期刊论文、书和书章85 篇;国际会议论文及摘要215 篇,邀请主旨报告、专题报告等145 余次,申请专利16 项。在美国开展了多注射嘴生物沉积系统挤出的海藻酸钠水凝胶相混合的肝细胞的短期后处理活力等一系列研究。 研制的微肝组织器官应用于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对宇航员微重状态下药物载体模型研究。
国际生物制造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 of Biofabrication)主席;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制造科学与工程分会生物制造技术委员会首任主席;
生物制造(Biofabrication)国际期刊主编,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等6 个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Natural Materials, Natural Medicine 等32 个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卫生院(NIH)、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欧盟政府研究基金会、香港政府研究基金会、加拿大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新加坡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印度-美国科学技术论坛项目评审专家。
王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起步迅速、屡屡破格晋升、拥有大量学术成就的青年学者,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现任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责任教授、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材料与结构"首席科学家。
2012年1月18日,王华明教授主持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如今,王华明教授团队的高性能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983年,获四川工业学院(现西华大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
1989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摩擦学专业毕业,博士学位;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之后,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际合作项目的中方负责人赴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
1992年,被德国洪堡基金会授予"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金属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从事高能脉冲Nd:YAG激光材料表面改性及非平衡新材料制备研究工作;
1994年,回国后即全力投入到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199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晋升教授;
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5年,成功实现三种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结构件在两种飞机上的装机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装机应用技术的国家;
2006年,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9年1月25日,以王华明为带头人、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形"的团队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候选创新团队";
2012年12月21日,由光华设计基金会主办的"光华龙腾奖(2012)第八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最终结果在京揭晓,王华明与其他几人分获"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
2013年1月8日,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万人计划"专项办对科技部初选推荐的"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行了复评,共产生6名杰出人才、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王华明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
2013年5月24日,王华明教授被推举为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提出"激光熔覆多元多相过渡金属硅化物高温耐磨耐蚀多功能涂层"研究新方向,研究出Cr3Si/Cr2Ni3Si等耐磨性能优异并同时具有"反常磨损-载荷特性"、"反常磨损-温度特性"、"不粘金属特性"等性质的过渡金属硅化物多功能涂层材料新体系10余个,系列研究论文被《Advanced Coatings & Surface Technology 》国际期刊"专题报道";
在对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关键摩擦副零部件高温高速"超常"摩擦学行为深入研究基础上,研究出含碳量高达9~12%的"激光熔覆超高碳Cr-Ni-C高温自润滑特种耐磨涂层新材料",在我国某新型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高温耐磨运动副零部件上得到成功应用,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对钛合金非接触激光熔化冶金晶体择优生长特性深入实验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定向生长柱晶钛合金激光区域约束熔铸冶金材料制备与发动机叶片等复杂零件激光直接成形新技术",钛合金高温持久寿命提高10倍以上;
突破飞机钛合金等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关键技术及关键工艺装备技术,激光快速成形BT20钛合金机身关键结构件通过装机试飞前构件全部地面考核并已通过装机评审即将完成实际装机应用;
将"合金超纯净精炼"、"定向凝固"、"快速凝固"等三大先进高温合金制备技术与"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有机融合为一体,提出"超纯净径向微细柱晶梯度组织高性能高温合金涡轮盘"新思路及其近终形零件激光直接成形制造新技术,成功制造出直径达450mm的超纯净径向微细柱晶梯度组织高性能高温合金涡轮盘件;
发明了"水冷铜模激光熔炼炉"及难熔、难加工、高活性金属材料激光熔铸材料制备与零件直接成形新工艺",成功实现W等难熔合金及W/W5Si3等难熔金属增强超高温"原位"复合材料及其零件的激光熔铸冶金制备与成形制造,为难熔难加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的制备与复杂零件成形制造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发现"高Jackson因子小面晶体"光滑液-固界面及台阶生长机制对凝固冷却速度及界面过冷度的高度不敏感性,对在经典凝固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随凝固冷却速度或界面过冷度的增加、小面晶体液/固界面结构将由原子尺度光滑向原子尺度粗糙转变、生长机制由侧向生长向连续生长机制转变"经典凝固理论"著名推论"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合理补充。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学科责任教授,王华明教授自1994年回国以来,十年如一日,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学工作第一线,讲授了本科生《物理冶金原理》、研究生《先进材料制备科学技术》等主要课程14门,亲自担任本科生"材料制备与合成"自主综合实验负责人及本科生班主任,他对教学高度负责、特别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与科研方法、创新能力与严谨学风的培养,言传身教、既教书又育人,被评为"学生最爱戴老师"。
他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成绩突出,指导的研究生在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获优秀学位论文、优秀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等方面等一直名列全校前列。
例如,在已毕业的13名硕士生中,2人获得北京市及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称号、3人获校"优秀硕士论文"、6人分别被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在已毕业的6名博士生中,2人获得校"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1人获校"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参加2006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在北航开辟"快速凝固激光材料制备与成形"研究新方向,研究成功国内首套"动密封/惰性气体保护"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成套工艺装备,突破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关键工艺及应用关键技术并在两种重点型号飞机上成功装机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飞机钛合金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及在飞机上装机应用技术的国家;
发明国际首创的"定向生长柱晶高温钛合金"及其航空发动机叶片激光约束熔铸快速成形技术,高温持久寿命提高10倍以上,为高温钛合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国际上提出"激光熔覆过渡金属硅化物高温耐磨耐蚀多功能涂层材料"研究新领域,研究成功具有异常优异的高温耐磨耐蚀性能多元多相金属硅化物多功能涂层材料新体系10余个,授权"发明专利"5项并受到《先进涂层与表面技术》等国际期刊的"专题报道"。
王华明在中科院的一次演讲在11月被军事爱好者上传到优酷[7],引起一阵轰动。该视频列举了一系列我国在激光3D打印的成果,详细的介绍了我国3d打印在大飞机上的大部件上的应用。据王教授的介绍,我国在大件3d打印方面已经是世界领先。部分部件被用在c919,和各型军用飞机上。
王教授分别用美国F-22和F-35战斗机部件和我国自制3d打印部件进行了对比,指出我国在各项指标都明显超过美国战斗机上的部件,尤其是在重量方面差距明显。
从德国访问回国后,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新型高强韧性高碳硅锰系低合金奥氏体/贝氏体耐磨钢)、"航空科技进步奖"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科技成果入选"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1995年,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教师;同年又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录编辑委员会特别提名载入最新版"世界名人传记录";
2000年以后,陆续获得"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科技教育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教学及科研奖,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计划;
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总装武器装备重点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被SCI、EI及ISTP收录160余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的论文40余篇),第一发明人获批"发明专利"6项;
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2年1月18日,王华明教授主持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黄卫东,男,1956年9月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审专家,《铸造》和《China Foundry》杂志编委会主任,《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杂志编委,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再制造工程分会理事,国际半固态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旅英中国材料协会顾问。
金属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凝固与晶体生长理论,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精密铸造技术。
陈蕴博(1935- )上海人,现任大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机械工程材料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蕴博教授长期从事材料、材料加工领域科技工作。在金属材料、强韧化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多项,为解决重大工程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应用量大面广的材料、材料涂层技术以及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材料超细晶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工作。
(1)首次提出了在低合金热强钢中用V/Ti/B复会沉淀强化的理论使其具有高的热强性和热稳定性,创制了工作温度达620-630 °C低合金热强钢,用于电站设备和石油设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创制了具有高红硬性和高耐磨性的冷热兼用的模具钢5Cr4W5Mo2V钢,填补了国际上高热强韧模具钢的空白。解决了高效、长寿精密成形模具的关键。
(3)在国际生首次提出了旨在使模具选材科学化、量值化控制和稳定提高模具使用寿命的模具性能评价体系、失力抗力指标体系和优先设计技术,开创了模具选材、用材从过去沿用经验自〕试用模式走向量值化指标控制的飞跃,从而为模具的正确设计、制造和合理选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稳定提高模具质量使用寿命以及充分发挥材料潜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普遍指导意义。
(4)分别在钢的强韧化、离子化学热处理。复合热理以及非调钢控锻一控冷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完成的科技成果中,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Z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机械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获重大科技成果中,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全国科技大会奖一项2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机械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10次。
创制成功的两个新钢种均以纳入国标,一直长期持续被批量生产应用。
由于坚持不懈对科技成果进行跟踪和施行完善化工作,使科研成果"成活应用率"达85%以上,取得直接经经济效益达38亿元,并每年还可继续提供巨额效益。
温广武,1963年6月出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国防科技二等奖各一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炭·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口腔材料和器械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63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先进材料研究所所长、哈工大石墨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炭·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
《炭素》、《炭素技术》、《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
黑龙江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张丽娟,女,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材料系,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英国焊接研究所"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部",英国沃夫汉敦大学工程系工作。研究领域包括耐高温合金材料以及单晶材料的开发,耐腐蚀合金材料的焊接冶金学及焊接技术研究,有色金属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等,擅长材料结构的电子显微分析。先后承担英国政府和全球知名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在Nanotechnology以及金属材料相关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企业内部研究报告(涉密)3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863项目,江苏省科技转化项目以及双创人才和团队项目,总金额达2000万元。
耐高温合金材料以及单晶材料的开发,耐腐蚀合金材料的焊接冶金学及焊接技术研究,有色金属的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研究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坐落于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成立于1920年,1938年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沿用至今。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千人计划"、"卓越计划"入选高校,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
哈工大历来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该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截至2016年8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史玉升: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先进成型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型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近年来,在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粉末成形(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选择性激光熔化快速成形、激光/等静压复合近净成形)、生态农业滴灌节水产品快速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的成套学术体系与系统,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继德国后,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采用半导体泵浦和光纤激光器的商品化SLM装备,为复杂精细金属零件/模具的直接快速成形提供了新的制造模式和手段;提出了将激光粉末快速成形与等静压技术复合起来近净成形制造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的新思想;提出了随形冷却水道精密注塑模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新原理;开创了节水产品低成本快速开发理论与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部分理论成果在14种国外著名期刊和42种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60篇,ISTP收录7篇,特邀报告和讲座10次,他引200余篇次;研究成果还被各种专著和教材大量采用,并被拍成科教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获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25项。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术上达到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日前,我校材料学院快速制造中心吸引了众多重工企业的目光,他们感兴趣的是史玉升教授团队研发的"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这一发明不久前在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
据了解,飞机、船舶等大型物体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对其外表面进行快速而精密的三维数据测量,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是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加上摄影测量系统的三维测量方法,但其有两个缺陷:一是需要在被测物体上贴大量的标志点,耗费时间长;二是当测量物体尺寸大到十几米以上时,累计测量误差会增大,从而导致整体测量精度明显降低。
针对这两个缺陷,快速制造中心研发出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发明者之一李中伟博士介绍说,这是运用他们提出的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和开发的数据拼合软件,将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和室内GPS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其设备包括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及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
在测量大型物体时,使用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快速测量被测物体局部的细节三维信息;同时由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的四个红外激光发射器,实时跟踪定位出固定在测量终端上的多个(至少3个)传感器在整个测量空间的坐标;然后根据预先标定出的系统外部参数,把测量终端每次测量的数据自动拼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坐标系下面,从而可以精确地获得整个物体的三维数据。此方法不仅可以省去在物体上贴标志点的环节,而且可以支持多台设备同时测量,这大大提升了测量的速度和精度,效率提高了三到五倍以上。
据李中伟介绍,早在2007年,快速制造中心对传统的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进行了改良,研发了PowerScan系列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及设备,使其1.5秒可测130万个点云数据,而传统测量方法则需5秒左右。
改良后的测量设备虽然已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工业的应用需求,但为了在大尺寸物体测量方面有所突破,2008年,快速制造中心开始寻找适合与测量终端结合的大尺寸跟踪定位系统,调研时他们发现当测量空间超过30米时,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是所有的同类系统中精度最高的,而且它可同时追踪多个传感器,这要是能与测量终端结合,效率可成倍增加,精度也可得到保证。
此后,快速制造中心又提出了外部参数标定算法并开发了专业的数据拼合软件,今年年初他们成功地将测量终端和室内GPS跟踪定位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组合式大尺寸空间精密三维测量系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该系统将测量2.5米长的风力发电叶片的时间由传统方法的半个小时以上缩短至十分钟左右,适用于飞机、船舶、风力发电叶片等大型物体的三维测量,目前已在国内外多家单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快速制造中心研发的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测量终端)曾获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在2011年8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包括国内知名的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院士在内的鉴定委员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创新性强,所研发的系列面结构光三维测量设备在总体性能指标上达到同类设备的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我国面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1、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
2、2003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独立获得)
3、2004年领导的研究团队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4、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
5、2006年度湖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6、2006年度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7、2006年度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8、2006年度华中科技大学第一届 "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均为指导教师)
林润雄:男,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访问学者,曾去美国、日本、俄罗斯作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岛市自然基金的科研项目各一项,中石油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四项,中石化科技项目等各类企业项目数十项。主编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一部,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前已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1.高分子丝材:PLA、ABS、PC、ASA
高分子丝材用于FDM(熔丝沉积)制造,主要用于个性化设计、结构设计样件。
2.光敏树脂:丙烯酸酯类光敏树脂、环氧树脂类光敏树脂、聚氨酯类光敏树脂、有机硅类光敏树脂等
光敏树脂用于SLA(立体光刻)制造,主要用于个性化设计、结构设计样件。
3.高分子粉材:PS粉、PP粉、PIEK粉
高分子粉材用于SLS(选择性激光烧结)制造,主要用于个性化设计、结构设计样件及结构样件。
1.2013年青岛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 基于非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及个性化 定制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3-7-1-zdzx5-gx。
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光固化快速成形技术用光敏树脂开发研究。 项目编号:2014GGX102043。
3.青岛市经信委科技支撑项目:增材制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 项目编号:LX201401.0258。
4.青岛市发改委科技项目:3D打印用高分子材料技术开发 项目编号: LX201401.0438。
1. 名 称:一种光固化3D打印用烯丙基酯树脂复合玻璃纤维光敏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专利号:201410074336.2
申请人:青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青岛科技大学
发明人:林润雄
2. 名 称:一种紫外光固化3D打印用光敏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专利号:201310498194.8
申请人:青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林润雄
3. 名 称:基于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聚亚胺醚酮材料
专利号:201410544649.X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林润雄
4. 名 称: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用超高分子量聚苯乙烯制备技术
专利号:201410544648.5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林润雄
5. 名 称: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PP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专利号:201410544610.8
申请人: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人:林润雄
何敏,三迪时空高级顾问,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导;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博士点负责人;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2009 --- 至今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教授、博导;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博士点负责人。
2006 --- 2009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教授、博导;知识产权学科带头人、知识产权博、硕点负责人;
2006 --- 2006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教授。
1999 --- 2005 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Panthéon Sorbonne)法学院商法系师从法国著名商法学家Yves GUYON教授攻读商法学博士学位。其间,因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工作需要,间或回校继续指导研究生共七届32人,并为研究生主讲了"外国民商法前沿问题专题"、"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专题"及"欧盟科技政策与科技法律"等多门研究生课程,同时完成了受欧盟及科技部委托的重大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并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成立的筹备工作。2005年11月以优良成绩(honorable)获得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院商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博士学位。
李涤尘,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紫光灯取代激光器作为光固化成型光源研究已经实现产业化,并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推广项目,销售额已达1000多万元,使50家企业新增产值2亿元。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01年获科技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2000年获得首批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与科研奖励基金;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计划。
2009年- 今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 今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1999-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1993-1995年: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1989-1993年: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1986-1989年: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82-1986年:洛阳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学习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6年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2004年获得第8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2001年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0年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特种加工分会副总干事兼快速成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摩擦学分会人工关节与内植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制造分会常务理事
2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ELSEVIER)编委
3 《Virtual & Physical Prototyping》(Taylor & Francis) 编委
4 《Biofabrication》(IOP) 编委
5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 编委
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首席执行编委
7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8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 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形的新工艺新方法, 陶瓷零件快速成型制造,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型
2 生物制造技术:人工定制化假体、骨组织支架和肝组织支架制造技术
3 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基于快速成形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的新方法,纤维铺放技术,光子晶体制造技术
承担课题
1 本科生教学:
工业社会学,工程职业概论,产品开发(课程设计)
2 研究生教学:
生物制造,科学研究方法(系列讲座)
科研项目
主持与参加国家与企业项目10余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1项
主持04科技专项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维光子晶体微/宏结构可控制造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活性活化机理及仿生设计制造基础研究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里兹大学靳忠民教授)
科研成果
科技奖励: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2011年度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颅颌个性化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学术论文:发表108篇论文,获得论文奖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5 Highly Commended Award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7 Highly Commended Award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8 Highly Commended Award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6,西安)优秀论文奖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0,长沙)优秀论文奖
博士论文: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优秀奖):
空心涡轮叶片型芯/型壳一体化陶瓷铸型快速制造技术研究(博士生:吴海华,2009年毕业)
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
专业特长:重型液压机,快速成形与制造、生物制造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2010-),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快速成形制造分室主任。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学会快速成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塑性工程分会锻压设备专业委员会委员,《Biofabrication》期刊的编委会委员。发明论文70余篇,其中14篇为SCI收录。主讲课程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机电产品设计设计与实践》、《生物制造工程原理与方法》。
1998.03,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
1990.07,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
2010.01 ~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2002.05 ~ 2009.12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1999.06 ~ 2005.05 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Mechanism,Drexel University,助理研究教授
1998.10 ~ 1999.06 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Mechanism,Drexel University,博士后
1992.09 ~ 1998.03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导师:颜永年教授)
1990.07 ~ 1992.09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研
重型液压机:重型多向模锻液压机、重型模锻液压机、重型挤压机
预应力缠绕技术:预应力钢丝缠绕重型结构设计制造、预应力碳纤维缠绕高温抗疲劳设计
快速成形/增材制造:电子书选区融化沉积制造、激光微融覆沉积制造
生物制造:细胞三维受控组装、计算机辅助组织工程
教学状况
自2004年起,主讲本科生课程“产品设计与开发”(校级选修课)(32学时)
自2009年起,主讲研究生课程“机电产品设计与实践”(专业硕士)(48学时)
自2013年起,主讲研究生课程“生物制造工程原理与方法”(32学时)
主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细胞精确受控组装体外仿生模型构建的基础研究》(2013.01-2017.12)(负责人:孙伟教授)
2.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多向模锻液压机承载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2012.07-2015.12)
3.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粉体精确喷射的金属微熔覆沉积直接制造技术研究》(50975152),2010.1~2012.12
4.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束金属粉末重熔沉积成形工艺研究》(50475015),2005.1~ 2007.12
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精度金属熔覆成形快速制造技术的研究》,2006.12~2008.12
6.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重点基金《组织工程关节软骨的快速成形及植入基础研究》(092502105),2002.11~2004.10
7. 中冶京唐精密锻造有限公司《300MN多向模锻液压机设计》
8. 中冶京唐重型装备技术有限公司《400MN波纹板成形液压机设计》
9. 清华大学985二期学科建设《40MN多向模锻液压机研制》
10. 西安三角航空《400MN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设计》(负责人:颜永年教授和曾攀教授)
11. 北方重型机械集团《360MN垂直钢管挤压机机组设计》(负责人:颜永年教授)
12.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350MN模锻液压机设计》(负责人:颜永年教授)
13. 甘肃蓝科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200MN换热器板片成型专用液压机研制》
14. 常熟凯士达锻造技术有限公司《25MN自由锻/快锻液压机设计》(世界第一台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的自由锻液压机)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TissueForm-II组织工程支架低温沉积制造系统开发》
16. 中日友好医院《MRI图像股骨头坏死体积测定计算机软件开发》
17. 北京时代天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牙颌畸形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地软件开发》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2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RPMS
200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RPMS
2001年获英国MCB University Press的LiteratiClub 2001年快速原型领域“高度推荐”(Highly commended)奖
1998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预应力缠绕式技术换热器系列成形液压机技术开发
1997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预应力缠绕式技术换热器系列成形液压机技术开发
发明专利 (已授权)
1:一种承受多向载荷的预应力钢丝缠绕预紧机架(201010276659.1)
2:一种电子束选区同步烧结工艺及三维分层制造设备(ZL 200410009948. X)
3:一种基于溶芯技术的组织工程复杂管网状支架成形方法(ZL 200510011228.1)
4:一种预应力坎合连接方法(ZL 200510098584.1)
5:一种生物材料整体植入式耳软骨仿生支架的制备方法(ZL 02148654.9)
主要出版物
代表性论文10篇
1. 林峰,张磊,孙富,刘永前,李改华,张人佶,多向模锻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研制,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第48卷,第18期,pp13-20
2. 林峰,林智琳,张磊,颜永年,张人佶,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在锻造/挤压压机上的应用,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0年,第45卷,第1期,pp37-42
3. Lu, W, Lin, F, Han, JD, Qi, HB, Yan, NS, Scan Strategy in Electron Beam selecive Melting,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 SUPPL 1, 2009, 120-126
4. Cheng, J, Lin, F, Haixia Liu, Yongnian Yan, Xiaohong Wang, Renjie Zhang, Zhuo Xiong,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ll-Hydrogel Composites Extruding Through Small-Diameter Tips,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130, No. 2, April 2008, 021014-1 ~ 021014-5
5. Zeng W, Lin F, Shi TC, Zhang RJ, Nian YN, Ruan J, Zhou TR, Fused deposition modelling of an auricle framework for microtia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CT image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Vol. 14, No. 5, 2008, 280–284
6. 林峰,颜永年,吴任东,张磊,刘海霞,彭俊斌,沈锋刚,重型模锻液压机承载结构的发展,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7年,第42卷,第5期,27-30。
7. Qi, HB, Yan, YN, Lin, F, Zhang, RJ, Scanning Method of Filling Lines in Electron Beam selecive Mel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Vol. 221, No. 12, 2007, 1685-1694
8. Sun W, Yan YN, Lin F, Spector M, Biomanufacturing: A US-Chin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ponsored Workshop, Tissue Engineering, Vol. 12, No. 5, 2006, 1169-1181
9. 林峰,颜永年,吴任东,卢清萍,张人佶,现代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3月,第42卷第3期,9-14
10. Cheng, J, Lin, F, Approach of heterogeneous bio-modeling based on material features,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5, Vol. 37, 1115-1126.
全部论文
2012年
1. 林峰,张磊,孙富,刘永前,李改华,张人佶,多向模锻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研制,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第48卷,第18期,p13-20
2011年
2. 姚波,林峰,马旭龙,张志平,吴涛,激光微熔覆沉积工艺中TC4粉末精确喷射技术研究,电加工与模具,2011年,第4期,pp57-63,69
3. 何文斌,曾攀,林峰,颜永年,40MN钢丝缠绕多向模锻液压机机架有限元模态分析, 锻压技术,2011年,第36卷,第2期,pp69-73
4. 张靖,林峰,郭超,姚波,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的全数字化偏转控制,第五届全国快速成形与制造学术会议,2011年5月16-19日,陕西西安,pp53-66
2010年
1. 林峰,林智琳,张磊,颜永年,张人佶,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在锻造/挤压压机上的应用,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0年,第45卷,第1期,pp37-42
2. 晏耐生,林峰,齐海波,陆伟,张靖,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中可控振动落粉铺粉系统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第21卷,第19期,pp2379-2389
2009年
5. 林智琳,韩俊明,张磊,李志波,单东升,苏鹏程,颜永年,林峰,预应力钢丝缠绕机架内凹型梁的研究,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9年,第44卷,第5期,56-60
6. Lu, W, Lin, F, Han, JD, Qi, HB, Yan, NS, Scan Strategy in Electron Beam selecive Melting,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 SUPPL 1, 2009, 120-126
7. 李岩峰,胡敏,吴子恒,林峰,不完全截骨牵张成骨重建犬下颌骨节段缺失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第27卷,第02期,135-138
8. 林峰,齐海波,陆伟,晏耐生,张靖,金属粉末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10月23~26日,江西南昌,511-517
9. 林峰,吴涛,齐海波,章维一,侯丽雅,张人佶,基于粉末精确喷射的TC4粉末微熔覆沉积制造初步研究,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10月23~26日,江西南昌,546-552
2008年
1. Cheng J, Lin F, Liu HX, Yan YN, Wang XH, Zhang RJ, Xiong Z,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ell-Hydrogel Composites Extruding Through Small-Diameter Tips,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130, No. 2, April 2008, 021014-1 ~ 021014-5
2. Zeng W, Lin F, Shi TC, Zhang RJ, Nian YN, Ruan J, Zhou TR, Fused deposition modelling of an auricle framework for microtia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CT image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Vol. 14, No. 5, 2008, 280–284
3. 韩建栋, 林峰, 齐海波, 杨黎,粉末预热对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工艺的影响,焊接学报, 2008年,第29卷,第10期,77-80
4. 李彬,郭东,林峰,钱强,苏金洋,卢胜勇,油井管内喷旋流淬火设备与技术的开发,钢管,2008年,第37卷,第4期,38-41
5. 张人佶,林峰,颜永年,我国快速模具(RT)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金属加工-冷加工,2008年,第8期,62-64
6. 彭俊斌,颜永年,张人佶,林峰,重型机械领域中的预应力坎合连接原理及应用,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第44卷,第6期,107-113
7. 彭俊斌,颜永年,张人佶,林峰,预应力钢丝缠绕机架坎合梁的整体性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第44卷,第12期,308-313
8. 张人佶,颜永年,林峰,吴任东,熊卓,王小红,低温快速成形与绿色制造,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年,第?卷,第4期,71-75
9. 颜永年,张人佶,林峰,快速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发展之路,航空制造技术,2008年,第11期,26-31
10. 李彬,郭东,钱强,林峰,陈延军,苏金洋,钢管内喷旋流淬火技术,金属热处理,2008年,第33卷,第7期,77
2007年
1. Zhang T, Yan YN, Wang XH, Xiong Z, Lin F, Wu RD, Zhang RJ, Three-dimensional gelatin and gelatin/hyaluronan hydrogel structures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BIOACTIVE AND COMPATIBLE POLYMERS, Vol. 22, No. 1, 2007, 19-29
2. Qi HB, Yan YN, Lin F, Zhang RJ, Scanning Method of Filling Lines in Electron Beam selecive Mel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Vol. 221, No. 12, 2007, 1685-1694
3. 颜永年,齐海波,林峰,何伟,张浩然,张人佶,三维金属零件的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 机械工程学报,2007年,第43卷,第6期,87-92
4. 颜永年,李茂盛,林峰,吴任东,张人佶,变形镁合金的研究热点概述,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7卷,第5期,613-617
5. 张人佶,颜永年,林峰,基于快速原型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新进展,机械工人(冷加工),2007年,第7期,25-28
6. 彭俊斌,颜永年,张人佶,林峰,吴任东,机械结构预应力坎合连接的原理,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7卷,第8期,1274-1277
7. 颜永年,张人佶,林峰,快速金属模具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航空制造技术,2007年,第5期,30-33
8. 沈锋钢,颜永年,吴任东,林峰,彭俊斌,O形橡胶密封圈静密封应力分析及密封性能研究,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第1期,22-24
9. 颜永年,张人佶,林峰,吴任东,卢清萍,熊卓,王小红,快速制造技术的发展道路与发展趋势,电加工与模具,2007年增刊,25-29
10. 曾文,葛夏文,颜永年,周天瑞,张人佶,林峰,个性化外耳支架的设计与制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第1期,124-126
11. 林峰,颜永年,吴任东,张磊,刘海霞,彭俊斌,沈锋刚,重型模锻液压机承载结构的发展,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7年,第42卷,第5期,p27-30。
12. 齐海波、林峰、颜永年、张浩然、杨黎,316L不锈钢粉末的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7卷,第11期,1941~1944
2006年
1. Qi, HB, Yan, YN, Lin F, He W, Zhang RJ, Direct metal part forming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powder by electron beam selecive mel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B-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 Vol. 220, No. 11, 2006, 1845-1853
2. Sun W, Yan YN, Lin F, Spector M, Biomanufacturing: A US-Chin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ponsored Workshop, Tissue Engineering, Vol. 12, No. 5, 2006, 1169-1181
3. Yue HM, Zhang L, Wang YF, Liang F, Guan LD, Li SQ, Yan F, Nan X, Bai CX, Lin F, Yan YN, Pei XT,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to endothelial cells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on poly DL-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film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Vol. 51, No. 11, 1328-1333
4. Liu HX, Yan YN, Wang XH, Cheng J, Lin F, Xiong Z, Wu RD, Construct hepatic analog by cell-matrix controlled assembly technolog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51, No. 15, 1830-1835
5. 林峰,颜永年,吴任东,卢清萍,张人佶,现代重型模锻液压机的关键技术,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3月,第42卷第3期,9-14
6. 程捷,林峰,基于材料特征表达的非均质实体模型建模,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6卷,第2期,165-168
7. 徐潘辉,林峰,DICOM医学数字图像格式与BMP通用图像格式转换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医疗设备信息,2006年3月,第21卷3期,1-5
8. 张磊,林峰,颜永年,费小琛,孙涛,组织工程多孔管状支架的低温挤出成形,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6卷,第5期,613-616
9. 高洪涛,林峰,颜永年,e 实数比较方法对平衡二叉树节点归并算法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6卷,第5期,617-620
10. 陶梅,张磊,向虎,林峰,卢清萍,周建业,具有三层管壁结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6年,第25卷,第6期,728-744
11. 何伟,齐海波,林峰,张人佶,电子束直接金属成形技术的工艺研究,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第1期,58-61
12. 颜永年, 林峰, 张人佶, 吴任东, 卢清萍, 熊卓, 王小红, 快速制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电加工与模具, 2006年增刊, 12-21
13. 史振才,李子荣,孙伟,张雪哲,王武,黄振国,洪闻,卢清萍,林峰,赵万鹏,计算机处理MR图像股骨头坏死体积测定与初步力学测验,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3月,第40卷第3期,288-292
14. 李岩峰, 吴子恒, 索骥, 余春花, 胡敏, 林峰, 刘洪臣, 牵张成骨延长犬下颌骨体缺损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探讨, 口腔医学研究, 2006年, 第22卷, 第4期, 345-348
15. 岳慧敏,张磊,王韫芳,梁峰,管利东,李绍青,闫舫,南雪,白慈贤,林峰,颜永年,裴雪涛,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材料上增殖及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科学通报,2006年,第51卷,第10期,1163-1168
16. 刘海霞,颜永年,王小红,程捷,林峰,熊卓,吴任东,基于细胞-基质材料受控组装技术的类肝组织构建,科学通报,2006年,第51卷,第12期,1395-1399
17. 颜永年,张人佶,林峰,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的新进展,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第9期,7-9
18. 张人佶,颜永年,林峰,吴任东,卢清萍,无模铸型制造技术在快速模具中的应用,电加工与模具,2006年增刊,59-62
19. 葛夏文,曾文,颜永年,林峰,基于技术的医学内植物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第5期,99-101
20. Lin F, Yan YN, Zhang RJ, Wang XH, Xiong Z, Wu RD, from rapid prototyping to bio-manufacturing, Tissue Engineering, Meeting Abstract, Vol. 12, No. 4, 2006, 1023
21. Liu HX, Yan, YN, Lin F, Wang, XH, Zhu 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hierarchy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 2006, ITIC 2006, Nov. 6 - 7, 2006, Hangzhou, China
22. 颜永年, 张人佶, 林峰, 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的新进展, 新技术新工艺, 2006年第9期, p7-9
2005年
1. Cheng J, Lin F, Approach of heterogeneous bio-modeling based on material features,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5, Vol. 37, 1115-1126
2. 颜永年,刘海霞,熊卓,程捷,王小红,林峰,吴任东,王常勇,细胞直接受控组装技术的实现与研究进展,科学通报,2005年6月,第50卷第11期,p1159-1160
3. 闫占功、林峰、齐海波、颜永年,直接金属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综述,中国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1月,第41卷第11期,1~7
4. 闫占功、林峰、齐海波、颜永年,电子束选区烧结系统粉末操纵装置设计研究,特殊加工工艺与技术,2005年11月,26~29
5. 赵万鹏、林峰、卢清萍、吴子恒、史振才,三维重建机及有限元分析股骨头坏死塌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年12月,第24第卷6期,784-787
6. 赵万鹏、林峰、卢清萍、史振才,三维重建、体积测量法预测股骨头坏死的塌陷,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5卷,第11期,1460~1463
7. 齐海波、颜永年、林峰、张人佶,激光选区烧结工艺中的金属粉末材料,激光技术,2005年4月,第29卷第2期,183~186
8. 齐海波、颜永年、林峰、闫占功,电子束直接熔化金属粉末技术中的粉末状态分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45卷,第8期,1012~1015
9. 齐海波,颜永年,林峰,张人佶,电子束快速制造技术制备SiC_P/Al复合材料,材料工程,2005年1月,61-34
10. 曾文,葛夏文,颜永年,林峰,周天瑞,全耳郭缺损的修复,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9卷,第30期,180-181
国际三维打印制造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先后在美国3D打印龙头企业(DTM、Solid Concepts、3D Systems)担任技术总监,致力于SLS(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工业化应用研究,他领衔研发了对制造业有革命性影响的"SLS技术",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了解该技术的人,因此他被誉为"SLS之父"。
在数学、计算机、材料、机械等尖端科技领域里,他都有着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个人计算机的专家系统--WeldSelector专家系统;他的工作成果曾被焊接工业界指定为世界标准。参与研究3维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普通纤维复合材料的层分离问题,被美国海军上层官员誉为史无前例的杰出工作;带领华曙高科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尼龙烧结设备,成为世界上第三家该项设备制造商;带领华曙高科成功研制出选择性激光烧结尼龙材料,世界上第二家该类材料制造商。
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个人计算机的专家系统--WeldSelector专家系统.WeldSelector专家系统在1989年被美国ABC早间新闻栏目评为第一个基于个人计算机的专家系统。为美国海军造船所开发了自动机器人焊接系统WeldExcell。WeldExcell工程由美国海军资助,耗资1千万美元。作为首席科学家和技术总监,许博士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作出了主要贡献。他的工作成果于1996年被ASM国际金属手册指定为智能弧焊机器人系统的世界标准。
他领导的工程师小组开发了名为JointExcell的复合材料连接系统。JointExcell系统由美国海军科研局资助。
在由国防高科技局DARPA资助的CH-46直升机维修工程中,他的研究成果使得CH-46直升机的复役年限延长了15年,被美国海军上层官员誉为"史无前例的杰出工作",也使他在1996年荣获R&D100奖。该奖项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100个最杰出的科技成就,被誉为"应用科学的诺贝尔奖"。
1997年,他加盟Trilogy公司,主要从事Xerox影印机网络架构软件的开发,该软件使IBM的销售人员能够通过网络跟客户连接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完成IBM软件和硬件业务的构建、报价、定价、信誉审查和交付等工作。
1998年,许博士作为软件开发总监加入分层制造工艺的发明者——3DSystems公司。分层制造工艺为数字生产理念走向实际应用开创了第一条可行的道路。该工艺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对未来制造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分层制造工艺有两种主要技术:SLA(StereoLithography)和SLS(SelectedLayerSintering)。他主要从事于SLS技术的开发。完成了包括控制软件和前端软件的所有软件包开发工作,并领导一个开发小组对SLS设备的速度和精确度进行优化从而减少成本,最终在2001年使SLS技术走向成熟。许博士同时也从事于SLS材料开发和生产流程厂控制的工作。他彻底掌握了SLS技术,并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更了解该技术,他因此被称为"SLS之父"。由于无人可以替代他在SLS技术的地位,他至今仍然作为3DSystems公司的技术顾问并一直领导SLS技术的更新换代。
许博士同时也参与了研究3维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普通纤维复合材料的层分离问题。他开发的软件系统,能设计并控制三维纺织机生产三维纤维复合材料。 2004年,许博士受聘担任SolidConcepts公司的软件开发总监。由于他的加入,SolidConcepts公司于2005年成为3DSystems公司的SLA前端软件的供应商。
SolidConcepts公司在实践和应用分层制造技术上被公认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博士重新设计了SolidConcepts公司的旗舰软件产品SolidView。这是专门为分层制造工艺而设计的CAD软件包,至2013年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万计的用户。
他发起并成立了一家名为ArtiNNet的高科技公司,并担任该公司的技术执行官(CTO)。ArtiNNet主要开发两个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系统。其中一个是微型指纹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在诸如信用卡等微型移动设备上进行指纹识别。另一个是实时说话人识别。该系统能应用于手机安全、网络安全和电话交易安全等领域。其基于实时说话人识别的手机保密系统获得了伦敦商学院2008年最有创意的安全概念奖。
2011年在中国带领华曙高科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尼龙烧结设备,并返销美国。华曙高科成为继美国3D SYSTEMS公司、德国EOS公司外,世界上第三家该项设备制造商。
2012年在中国带领华曙高科成功研制出选择性激光烧结尼龙材料,成为继德国Evonik公司外,世界上第二家该类材料制造商。
此外他编写了一个名叫"MusicWriter"的软件(MusicWriter可方便的编写打印五线谱与简谱,并实现五线谱与简谱的自动互译),并拒绝出版该软件,称"就将这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对音乐界的一个贡献吧"。并准备将我国的古谱——工尺谱也纳入到这个互译软件中来。
1990年荣获全美最佳人工智能研究奖,
1996年获世界研究与开发100奖(R&D100誉为工业界的诺贝尔奖),
1996年年度世界100位应用科学领域突出贡献奖。
2011年4月被AMUG授予终身成就奖"Dinosaur Award——恐龙奖",
2011年许小曙博士被国际增量制造协会授予,表彰其为SLS行业所做的突出贡献。
2012年,许博士被AMUG(国际分层制造行业权威协会)任命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理事。
1976.09—1980.06:湘潭大学计算数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科(1979年提前考研);
1979.03—1982.01:湘潭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
1982.07—1985.08:湘潭大学数学系软件教研室,助教、讲师;
1986.11—1990.08: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1986.09—1990.06: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副修材料科学,获得博士学位;
1987.08—1997.10:美国焊接研究所,资深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
1990.08—1997.10: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美国焊接学院,技术总监;
1997.11—1998.11: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Trilogy 公司,软件开发总工程师;
1998.11—2004.11:美国加州瓦伦西亚,3D Systems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2004.11—2009.12:美国加州瓦伦西亚,Solid Concepts 公司,软件开发总监;
2009年,受聘为湘潭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10月,回国创办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任华曙高科CEO。
2010年2月1日受聘为湖南省首批"百人计划"特聘教授。